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像娱乐一样学术

一月了,整个校园都是期末的味道。

在我今天上了将近12个小时自习的间隙。对学术却颇有一些感触。
拿来分享。

承接标题,像娱乐一样学术,像看小说一样看课本。
我们的专业学习,本应该是一种自娱自乐。

今天在条件无比炙热的管楼,我与西方经济学开展了一系列的肉搏。
在各种线图、微分和公式的海洋中伸出一只筋疲力竭的手。
坚持再看2页,坚持看完这章。
我用烂了的心理暗示法。
其实也并非如所想般枯燥无味或是觉得兴趣索然,问题的关键点在于,量大,拖得时间长,并且是一本厚达700页的理论教科书。各种发指。

然而转折出现在吃饭归来的时候。
我推崇并遵守的读书习惯是,学习时不听音乐,不吃东西,不干一切影响我全神贯注的事情。
不巧的是,我今天忘记带随身的单词小本,导致我固定的零食时间无法运转。
而在自习室干吃东西东张西望似乎是一件不可容忍的事情。
百无聊赖外带时间紧迫之后,我拿出砖头样的宏微观经济学,对自己说:姑且当杂志看吧。

奇迹才发生。

我极其狼狈的吃相下,休闲散漫的心态下,枯燥的预算线和相切点似乎生动了不少。
没了教科书古板样的心态下,反而某种顽皮而有趣的情绪荡漾开来。

是有趣的。

于是我在不知不觉中用了2个小时看了三章。impossible mission.

回过神来我才开始严肃的反思。
以前是我的心态错了,方法错了,还是理论错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略带艰苦、坚持抑或是枯燥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
当把教科书摊在眼前的那一刻,我们的思维似乎马上指向了枯燥而严肃的区域。
我们紧张、刻板的对待着我们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积分曲线导数,是任务,是使命。
而不是有趣的知识。

然而当有一天,当我们没有那些思维定势的时候,如果有人将一本数学原理或是经济学概论摆在你眼前,告诉你说,这是有趣的童话故事,你将会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当你真正没有偏见,潜意识暗示的去研究它,你会爱上它还是讨厌它?
这才是知识的核心魅力。

科学是美丽的,我们所学的专业课,是积累在无数先人对科学的执着追寻与探索。
如果它不美丽,不精妙,不诱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之献身?
当我偶然间改换心态去看那些我曾认为有些许枯燥的图线,我忽地发现它们多可爱。
你看,用不同的截距画出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如果对它们做切线,便能得出完美的均衡点。
你看,如果连续画出价格变动时均衡点变化的光滑曲线,便能知道需求的变化与价格的关系。
数学的魔力在于,它能魔法般的驾驭所有,给你新知和解答。
如果不是这些可爱的曲线,你可能不会发现,你点滴的需求习惯竟然蕴含着这样高深的原理和平衡。
如果不是这些恒等的公式,你可能不会了解,各种看似复杂的日常选择中竟然保有这样朴素的道理。

当你把它们当成是一本有趣的童话书,或是你最钟爱的小说,它们多积极而生动的展现在你面前。

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所有的心理学知识只是来自一些科普的读物和一两本囫囵吞枣的名著。但以我的平民化乱解,个人认为这就是潜意识的心理问题。我们接受的学习是苦的,枯燥的教育让我们对专业学习存有一种疏离感。从而,我们发掘不到这种生动。
就好像你在街上碰到了本来和你缘定三生天作之合的女人,却因为你受到的荒谬的大街上走着的女人都不可靠的教育而嗤之以鼻刻意疏离。从而错过了原本应该属于你的风景和天赐良机?

一直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颇有微词。但是出身于教育世家的背景似乎没有太多可供我批驳。
我总是觉得,如果我们说,学习是很苦的事情,要坚持,要忍耐。
那么,我们一定培养不出优秀的,对本专业,对科学理解透彻的本科生,更不要说gratuated school了。

对本科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是建立在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培养上。
如果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有趣的,值得我们思考、研究、赏玩得美景,我们如何能深刻的理解、掌握和传承?
一直很觊觎美国的教育方法,不是全盘肯定的崇洋媚外,而是我想说:美国的看似宽松的教育环境,排除了对科学、对专业知识艰涩的妖魔化,使接受教育的年轻公民们意识到,科学也是有趣的,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可爱之物。只有喜欢不喜欢,没有适合不适合。
而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选拔出来了,或者是自然凸显出来了一批真正爱科学,能发现科学之美,并有这方面异秉的人,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和事业。

为什么我们有最好的本科生而没有略微优秀的研究生?
我猜想,这个最好的,也是狭隘的吧。

曾经有一位我很憧憬的师兄,他的话曾经在某个时段作为我大学学习的指针。他曾经说过:本科生优于研究生或是导师的一点,就在于敢想,或者说是适度的胡扯。因为你们是Green Hands,反而没有被什么桎梏掉。
而我想说的是,适度的感想和胡扯还是基于对本学科的热爱程度,如果只是枯燥的应付考试,何来对科学的新知和理解?
而我们现行的本科培养模式,考试制度,难道不是掐着你的脖子让你放弃对科学理解的行为吗?
各种学术浮躁、泡沫、造假,难道不是制度的后遗症吗?

如果在大学本科期间,学校为了适应所谓的社会的要求,而不断加强对技术的学习,而完全忽视对科学认识底蕴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本科生四年下来和职业学校出来两年速成的技工有何区别?这象牙塔里的一遭难道只是逢场作戏的苍白?
我记得我曾经不断的和我的学弟学妹们讲,大学是来培养底蕴,发现自我、认识人生的。
然而或许是我语言叙述的苍白,听者往往茫然而不知所措,更有甚者依稀透出不屑和鄙视的眼光。
活得入世、现实难道就代表着对知识探寻的遗失?
这才是最大的无知和悲哀罢。

像娱乐一样学术,像看小说一样看课本。
从基础的兴趣再到广博的涉猎。

如果真的可以抛弃那些功利和世俗,以及我不忍泯灭的一些性格特质。
我真的愿意,用我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对知识和人类的探寻之中。
即使我只是别人通往光辉中的一颗垫脚石,或是诺奖之路上的一个小结论。
我仍然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沉醉为科学奠基。
在学术的路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然而我大抵不会这样选择。
可是,人生的境遇,谁又说得准呢。



越来越词穷了,感觉到自己对叙述的乏力又凸显出来。
搁笔。
考完再续。

1 条评论:

whisper 说...

你二吧,看个书也能整出这么多字来
昨儿晚上豚儿看见你了
我几乎可以描绘出阁下的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