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
新东方式浮躁
近日一直以比较发指的方式上新东方。早晨七点多出门,晚上九点多回寝。其中还包括邦德式的换校区狂奔。
虽然常常累的不想说话,但是心中却颇为宁静雀跃。
是为充实。
进步的力量。
在感叹新东方北美培训部老师们的优秀之余,在与身边同学的一些观察和交流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背单词要吐间隙,随手来涂两笔,权当放松。
今天早晨,课间休息。我两眼无神的看着马骏讲义的各种小坑,妄图填满他们。
此时,看见后排的小姑娘很一脸伤心的走过来,用极其幽怨的语气说:“杜昶旭不下课……我进不去楼下的教室……”
我愣了一下,因为一直以来我都知道楼上楼下都是TOEFL班,只是老师不全相同而已。
于是我一头雾水的问:“为什么要去下面的班听?”
答:“因为明天是戴云的课啊,我今天把杜昶旭的听完了,明天杜昶旭给我们上的时候就可以去下面听戴云的了!”
于是我越发一头雾水的问:“戴云是谁?”
小姑娘带着一脸崇拜的欣喜的表情说:“是新东方写作教主!可有名了!"
无言……
此后,因着这件事情,我开始陷入沉重的思考之中(哎呀呀我好爱思考)。
我们来新东方,究竟为了什么?
一直很不屑于新东方那个绝望希望山上劈石头的校训,中意的是另一句:为梦想而来新东方。
而这梦想,无疑代表了千千万像我这样以飞跃为目标的学子们。
为了大洋彼岸那未知的国度,为了我们所希冀的知识和生活奋斗着。
所以我们来到新东方,期望用眼光,技巧和实力冲破一道道考试的封锁线。
不错,我们是来学知识的。
然而通过种种浮躁的表象下,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普遍的心态。
新东方的种种神奇为自己罩上了一层绚烂的光环,这层光环让所谓的新东方精神成了一道道神祗。
众多学子抱着朝圣的心态来参加各种班级,崇拜各种老师。
各种追星。
这种功利的、浮躁的,又带着一点侥幸心理的学习心态,注定了也许大多数人并未有成果。
即使课上听得风生水起。
我曾经为了找到几位老师的邮箱而Google他们的名字,结果在网上看到大量的新东方学员写的文章。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喜欢,暧昧,崇拜,段子,鬼故事……却没有几篇是关于知识的讨论和学习心得的收获。
那么,这16天,即使你抄写了大量笔记,ms看了大量单词,获得了极其爽的虚假的成就感,而真正有效的,留在你脑海中的又有多少呢?
幻觉,全是幻觉。
昶旭同学说的对:做人不要有幻觉。
现在的新东方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以我报班的经验来看,北美培训部的确聚集了一批精英教师。TOEFL的老师们,是我在新东方遇到的最优秀的老师。
一直不太喜欢像相声演员一样的新东方教师,笑笑过去,内容却所剩无几。
真正优秀且高效的教师是应该用这种幽默感调动学生的情绪,并利用各种段子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记忆深刻。
这才是境界。
而我很崇敬的看到,我的四个新东方老师:马骏、李淼、杜昶旭、庄重都做到了这一点。
在大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低下的现今,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们,真是着实让我感动了。
然而在他们优秀授课之后,流水的学生们留下的有多少?
马骏完整的资料体系和听写方法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好明理并实践?
有多少人会真真正正静下心来用他说的方法一个个分析题目、题眼、考察关键?
有多少人会真正把他说的题目类型框架了然于胸做到他期望的听段子就可以出题?
李淼所说的模板也许大家会下功夫去背会,但是那些所说的技巧们、练习们又有几个人真正理解并且使用出来?
最要提的是杜昶旭。我用我喜欢的Mindmanager将他的整个讲义顺了一遍。感叹于他的用心和组织结构的处理。起承转合。不知道他以前是否和庄重一样做过辩手,然后在这课程排布上,我想他当之无愧于这四个字。
我没有上过李笑来的课,但在杜昶旭的描述中,我也能感受一二。
他们是真正静下心来花了功夫去研究些东西的人。那些体系、方法是真正需要静下心来,用些苦功去做的。
呵呵,现在,已经沦落到新东方这样的民办培训机构去做学术研究了。各种讽刺。
然而真正能有几个人理解了,明晰了他设计的结构,利用了他说的方法。
太少了。
庄重是我极为喜欢的老师。处变不惊又激情四射的讲课方式。
严谨的写作模板和突击方式。各种聪明睿智。
虽然他教授了许多模板,技巧,我却对他一句话印象深刻:
”写作还是要靠大量的读和写来练成的。“
话虽平实,然而我却极为赞同。
优雅灿烂的文笔绝非一朝一夕的模板,单词所造就。
那种文字细微之间的品读和使用,还是要靠大量的积累和磨练。
16天的4节课。背会模板的自然很多,但真正庄重推崇的写作又有多少人能够了然?
杜昶旭曾经在课上用一种鬼魅的表情说过一句话,我因着坐在第一排的007所以看得清晰。
”来新东方的大多数学员……都是盲目的。“
本来后面还有一大篇社论一样的文字,写道这里忽然觉得这文章的方向已经偏离我本意。
仿佛出现了批判和炫耀的成分。我绝无此意。
搁笔。洗澡去。
有心情再续。
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
Winter Holiday Schedule
期末的成绩出来了我感觉最不好的两门,果然都没有预想的好。
心里难受的要死。没有3.7,没有好学校。
总是这样,我越是在意的偏执的考试,越是无法取得最满意的分数。
本来预想的高分没有出现。
还弄不清楚是不是实力的问题。
一瞬间觉得很多牛校忽地忽地飘走了。
各种寂寥。
于是告诉自己不要想了。如果木已成舟,那么面向未来吧。
还有新的新的生活要铺展,新的新的世界要继续。
此为寒假宣言。
认真仔细的思考了一下假期的主线,无论如何,还是学术。
新东方的两个course,从早晨8:30上到晚上8:40。
加上路上时间背单词时间听听力时间……一天的2/3献给英语。
God Bless Me。
可奔跑的日子总是比较愉悦和亢奋,即使很疲劳也未必能觉察的出来。
我的本性。
------------------------此为要严肃计划的分割线-------------------------
英语学习的主线除了新东方以外就是单词的背诵。这个假期要搞定T和G的词汇。
要拿下的单词书是:GRE红宝、四级词汇、TOFEL的笑来大作。
上好新东方的课,完成好老师留下的任务。
除了英语以外的第二大主线就是计算机基础的学习。
因为已经决定了大三还要辅修金融,这就意味着管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我而言必须在大二下解决掉。而且我大二暑期的实习计划也必须以技术基础为保证。
今天在Google Job上面hang out许久。颇为觊觎。明知道人家没有理由要我,还是偏执的自恋的想要试一试。加油吧,努力了就不后悔。
计算机要看的书是:Accelerated C++、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
希望可以看懂,希望可以看完。
其余的还是看书,看书,看书,我越来越发指了。
桌面上的科普一定要看完,尤其是数学方向的。重读一遍priceton的如何解题,以及费曼的物理学讲义。
未名、水木AdvancedEdu精华区一定要细致的看完。所有留学资料一定要看完。要多资讯学长们,假期确定方向。
架子上常置的书一定要看完,不能继续落灰了。至少十本。侧重于金融学方向的那几本。
股市研究的一定要看完。
豆瓣上推荐的几部小说一定要看一下,虽然这么多年一直觉得读小说是浪费时间。
权当扫盲。
(都是城市画报闹得……)
一定要预习概率与数理统计。
论坛方面,假期要混熟的几个地方:时尚、21our、豆瓣小组、Gter、smth的飞版。
要锻炼身体。嗯嗯。我的健身卡不可付之东流。
大致这些,想到再补。
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像娱乐一样学术
一月了,整个校园都是期末的味道。
在我今天上了将近12个小时自习的间隙。对学术却颇有一些感触。
拿来分享。
承接标题,像娱乐一样学术,像看小说一样看课本。
我们的专业学习,本应该是一种自娱自乐。
今天在条件无比炙热的管楼,我与西方经济学开展了一系列的肉搏。
在各种线图、微分和公式的海洋中伸出一只筋疲力竭的手。
“坚持再看2页,坚持看完这章。”
我用烂了的心理暗示法。
其实也并非如所想般枯燥无味或是觉得兴趣索然,问题的关键点在于,量大,拖得时间长,并且是一本厚达700页的理论教科书。各种发指。
然而转折出现在吃饭归来的时候。
我推崇并遵守的读书习惯是,学习时不听音乐,不吃东西,不干一切影响我全神贯注的事情。
不巧的是,我今天忘记带随身的单词小本,导致我固定的零食时间无法运转。
而在自习室干吃东西东张西望似乎是一件不可容忍的事情。
百无聊赖外带时间紧迫之后,我拿出砖头样的宏微观经济学,对自己说:“姑且当杂志看吧。”
奇迹才发生。
我极其狼狈的吃相下,休闲散漫的心态下,枯燥的预算线和相切点似乎生动了不少。
没了教科书古板样的心态下,反而某种顽皮而有趣的情绪荡漾开来。
是有趣的。
于是我在不知不觉中用了2个小时看了三章。impossible mission.
回过神来我才开始严肃的反思。
以前是我的心态错了,方法错了,还是理论错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略带艰苦、坚持抑或是枯燥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
当把教科书摊在眼前的那一刻,我们的思维似乎马上指向了枯燥而严肃的区域。
我们紧张、刻板的对待着我们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积分曲线导数,是任务,是使命。
而不是有趣的知识。
然而当有一天,当我们没有那些思维定势的时候,如果有人将一本数学原理或是经济学概论摆在你眼前,告诉你说,这是有趣的童话故事,你将会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当你真正没有偏见,潜意识暗示的去研究它,你会爱上它还是讨厌它?
这才是知识的核心魅力。
科学是美丽的,我们所学的专业课,是积累在无数先人对科学的执着追寻与探索。
如果它不美丽,不精妙,不诱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之献身?
当我偶然间改换心态去看那些我曾认为有些许枯燥的图线,我忽地发现它们多可爱。
你看,用不同的截距画出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如果对它们做切线,便能得出完美的均衡点。
你看,如果连续画出价格变动时均衡点变化的光滑曲线,便能知道需求的变化与价格的关系。
数学的魔力在于,它能魔法般的驾驭所有,给你新知和解答。
如果不是这些可爱的曲线,你可能不会发现,你点滴的需求习惯竟然蕴含着这样高深的原理和平衡。
如果不是这些恒等的公式,你可能不会了解,各种看似复杂的日常选择中竟然保有这样朴素的道理。
当你把它们当成是一本有趣的童话书,或是你最钟爱的小说,它们多积极而生动的展现在你面前。
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所有的心理学知识只是来自一些科普的读物和一两本囫囵吞枣的名著。但以我的平民化乱解,个人认为这就是潜意识的心理问题。我们接受的“学习是苦的,枯燥的”教育让我们对专业学习存有一种疏离感。从而,我们发掘不到这种生动。
就好像你在街上碰到了本来和你缘定三生天作之合的女人,却因为你受到的荒谬的”大街上走着的女人都不可靠“的教育而嗤之以鼻刻意疏离。从而错过了原本应该属于你的风景和天赐良机?
一直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颇有微词。但是出身于教育世家的背景似乎没有太多可供我批驳。
我总是觉得,如果我们说,学习是很苦的事情,要坚持,要忍耐。
那么,我们一定培养不出优秀的,对本专业,对科学理解透彻的本科生,更不要说gratuated school了。
对本科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是建立在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培养上。
如果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有趣的,值得我们思考、研究、赏玩得美景,我们如何能深刻的理解、掌握和传承?
一直很觊觎美国的教育方法,不是全盘肯定的崇洋媚外,而是我想说:“美国的看似宽松的教育环境,排除了对科学、对专业知识艰涩的妖魔化,使接受教育的年轻公民们意识到,科学也是有趣的,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可爱之物。只有喜欢不喜欢,没有适合不适合。”
而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选拔出来了,或者是自然凸显出来了一批真正爱科学,能发现科学之美,并有这方面异秉的人,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和事业。
为什么我们有最好的本科生而没有略微优秀的研究生?
我猜想,这个最好的,也是狭隘的吧。
曾经有一位我很憧憬的师兄,他的话曾经在某个时段作为我大学学习的指针。他曾经说过:“本科生优于研究生或是导师的一点,就在于敢想,或者说是适度的胡扯。因为你们是Green Hands,反而没有被什么桎梏掉。”
而我想说的是,适度的感想和胡扯还是基于对本学科的热爱程度,如果只是枯燥的应付考试,何来对科学的新知和理解?
而我们现行的本科培养模式,考试制度,难道不是掐着你的脖子让你放弃对科学理解的行为吗?
各种学术浮躁、泡沫、造假,难道不是制度的后遗症吗?
如果在大学本科期间,学校为了适应所谓的“社会的要求”,而不断加强对技术的学习,而完全忽视对科学认识底蕴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本科生四年下来和职业学校出来两年速成的技工有何区别?这象牙塔里的一遭难道只是逢场作戏的苍白?
我记得我曾经不断的和我的学弟学妹们讲,大学是来培养底蕴,发现自我、认识人生的。
然而或许是我语言叙述的苍白,听者往往茫然而不知所措,更有甚者依稀透出不屑和鄙视的眼光。
活得入世、现实难道就代表着对知识探寻的遗失?
这才是最大的无知和悲哀罢。
像娱乐一样学术,像看小说一样看课本。
从基础的兴趣再到广博的涉猎。
如果真的可以抛弃那些功利和世俗,以及我不忍泯灭的一些性格特质。
我真的愿意,用我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对知识和人类的探寻之中。
即使我只是别人通往光辉中的一颗垫脚石,或是诺奖之路上的一个小结论。
我仍然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沉醉为科学奠基。
在学术的路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然而我大抵不会这样选择。
可是,人生的境遇,谁又说得准呢。
越来越词穷了,感觉到自己对叙述的乏力又凸显出来。
搁笔。
考完再续。
有关于“复习会头晕脑胀”的考据
话说我最近不断的看到各色签名档写着:“头晕脑胀,我再也看不进去了!”或是“思维已经饱和了,我看的头疼。”
再参考我今天与西方经济学肉搏的具体实例,我们发现,在高强度的期末抱佛脚运动中,确实存在看书看多了就会头晕脑胀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头部感觉胀,伴随轻度眩晕。
本着职业素养和对科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我用今年增长了200+%的iGoogle业务寻找了答案。
以下是成果。
温课迎考为什么会出现头晕脑胀、头脑浑沌的症状呢?
大脑是身体中的耗氧大户,若没有足够的氧气由血液不断输入,很快就会感到疲劳。大脑处于疲劳时,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
在冬天,脑供血会相对不足。(特别是在管楼这种温度暴高还极度缺氧的地方)。
而且在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思维活动的时候,大脑的耗氧量急剧增加,于是导致了供氧量的不足。
供氧不足时,机体就采取了扩张血管的方法来调节,以提高供氧量。
头脑中的血脉一扩张,人就会觉得头很胀。
还是氧气惹得祸。
为了保证头脑清醒,复习时要注意开窗通风,每隔一定的时间稍作休息,到户外或者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或者自备氧立得等一系列传销产品。
顺便预祝同志们考试顺利。Bless~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述职报告的演讲稿
向粗制滥造致敬~
尊敬的孙老师、主席团,各位校会同仁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组织部任晓晨,今天由我代表组织部做述职报告。
刚刚在聆听办公室精彩述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段话,是2007年南方周末年末特刊的致辞,它说:“我们刚刚度过了多么传奇性的一年。常人的悲欢日益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日益成为国家的力量。我们要回望这一年。这漫长而又不容易的一年。”
我将它改了一下,使他更加契合今天的主题:我说:“我们刚刚度过了多么传奇性的一年。校会的进步日益成为我们的进步,我们的力量日益成为校会的力量。我们要回望这一年。这辛苦而又进取的一年。”
回望,从九月开始……
组织部作为校会重要的职能部门,肩负着维持校会正常运转,不断完善校会组织机构的重任。
这一学期,我们着力加强了对校会内部组织机构体系的完善,以及制度的改良。
本学期,经过几届的磨合,我们终于正式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学生会学生干部学校,将校学生会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机构组成进一步完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进一步的提高了校会内部学生干部的素质素养。
为了校会内部培训的权威性和完整性,我们又正式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学生会素质拓展中心。
凭借这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形成了自己完备的资料库、设备库,建立了自己的机构和格局。使我们有能力,也有实力做好人员素拓的工作。使校会具有健全的培训机制,初步领跑于北京各高校之间。
同时,我们也没有忘记对外的校会建设,本学期,我们坚持并发扬我们的特色活动:精英论坛。不但请到了著名新生代作家孙睿,还请到了IT精英,校内网的CEO、CTO,许朝军、黄晶先生。在校内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在开拓进取的同时,我们也着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们策划并准备了校会2007~2008年度的招新活动,为校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我们筹划并组织了校会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的评优工作,进一步加强校会内部建设。
我们修订了制度,建立了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采用干事成长卡的方式,使枯燥的档案管理工作多了一份严谨和温馨。
我们策划并协助编制了校学生会工作简报,开拓了校会对外宣传的平台和窗口。
我们进行了校会史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已初具成果。因为我们意识到,积极总结过去,发扬校会文化,是我们开拓进取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
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成果,凝聚着我们的期许和汗水。
这一学期,组织部的五名部长和39名干事一直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团结,温馨,严谨,认真是我们这支团队的代名词。
这一学期,我们有辛苦,有欢笑,有泪水,有收获。
这一学期,我们为校会自身的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努力,我们为校院学生会一体化建设不断努力,我们为提升校会形象、建设校园文化不断努力。而我们这些成绩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是我们的收获,也是我们的进步。
展望新的一学期,我们会更加精益求精,争取把校会的组织机构建设提升到一个高峰。在校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愿意不断努力并收获着,学生会,我们一直在努力。
组织部,加油,校会,加油!